首页 > 高考资讯 > 正文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

2024-10-18 06:03:25 | 0533升学网

办学层次:本科院校类型:综合院校性质:公办
标识代码:4132010284隶属于:教育部
今天0533升学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

可以

招生对象及报名条件


各省(区、市)符合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报名条件,具有强烈的专业兴趣,综合素质优秀,基础学科拔尖,并有志于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毕业生均可申请报名。

申请报名考生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综合素质和学业成绩优秀的考生;

第二类: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且高中阶段须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任一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全国决赛二等奖及以上奖项。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

南京大学2022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

南京大学2022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如下:

强基计划志愿填报、录取是高考志愿填报录取的一个部分。

强基计划和高考填报志愿不冲突,强基计划要求有关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85%,校考成绩最多占比15%,适合综合素质突出的考生。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Nanjing University),简称“南大”,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 [81]  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11计划”;

“2011计划”,为九校联盟(C9)、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全球大学高研院联盟、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亚洲校园 、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成员,首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

学校肇始于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时期,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调整出部分院系后与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学。

校址从四牌楼迁至鼓楼金陵大学原址。2006年,教育部和江苏省签订重点共建南京大学的协议。2011年,教育部和江苏省签署协议继续重点共建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

南京大学首封录取通知书发出,看看谁是幸运儿?

南京大学2020年第一封录取通知书已发出! 这份具有特别意义的录取通知书获得者是来自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理科生周琳琦 ,高考后参加了南大“强基计划”。当天,她和父母一起来到南京大学,参加录取通知书颁发仪式,现代快报记者现场见证了她的幸福时刻。周琳琦说,很喜欢南大,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有种圆梦的感觉。

周琳琦高考成绩是418分,双A+,加上强基计划的分数,经过折算后,最终被南京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字专业录取。

“南大是我从小的梦想,能到南大圆梦,拿到这个录取通知书特别开心。”手拿南大“1”号录取通知书不住端详,周琳琦满脸喜悦。她以省排名318名、高考418分的优异成绩圆梦南大。通过今年在南大试点的强基计划,周琳琦考入了南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作为强基计划录取的新生,周琳琦表示,强基计划给了自己更好的平台,可以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承担一份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我们在这里可以进行一个比较系统化的学科的深入学习,拓展学科视野,探索学科应用,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一起努力,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做出一点贡献。”

说起为何会选择数学方向,周琳琦笑着告诉记者,“我从小就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最开始是在报纸上看到数独的游戏,觉得很有意思,就慢慢迷上了数独。读书期间,我也参加了一些数学竞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她说,最主要的是高中数学老师的课堂让她感受到了原来解题不仅要得到答案,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逻辑,一道题也可以多解,要敢于发散思维,数学并不是枯燥的,而是有魅力的科学。 0533升学网

以上就是0533升学网整理的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0533升学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相关推荐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

南京大学2022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 南京大学2022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如下: 强基计划志愿填报、录取是高考志愿填报录取的一个部分。 强基计划和高考填报志愿不冲突,强基计划要求有关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85%,校考成绩最多占比15%,适合综合素质突出的考生。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Nan

2024-10-21 02:21:48
强基计划36所大学入围分数线(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
强基计划36所大学入围分数线(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

强基计划36所大学入围分数线 2020年强基计划36所大学入围分数线(理工类) : 1、北京大学:570分。 2、清华大学:555分。 3、复旦大学:550分。 4、上海交通大学:540分。 5、浙江大学:530分。 6、南京大学:525分。 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522分。 8、同济大学:517分。 9、北京航空航天大学:516分。 10、北

2024-10-21 16:51:45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班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班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

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 36所强基计划大学: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

2024-10-18 08:42:57
强基计划能报几个学校(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
强基计划能报几个学校(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

强基计划能报几个学校 原则上 强基计划 能够报所有有强基计划的学校,但是部分学校为了避免学生出现广撒网的情况,往往会要求报名本校强基计划的学生限报几所或一所学校,这属于学校内部规定,每所学校的规定是不同的,需要学生自行查询该学校强基计划的方案。 根据往年强基计划,我们可以大略知道该情况。 除了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没有对考生作出限报的要求外,其余的如武汉

2024-10-11 06:22:39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强基计划高校名单及专业)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强基计划高校名单及专业)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 可以 招生对象及报名条件 各省(区、市)符合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报名条件,具有强烈的专业兴趣,综合素质优秀,基础学科拔尖,并有志于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毕业生均可申请报名。 申请报名考生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综合素质和学业成绩优秀的考生; 第二类: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且高中

2024-10-22 12:52:19
南京大学考研分数线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
南京大学考研分数线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

南京大学考研率 2023年南京大学考研率65%。 南京大学,简称“南大”,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为九校联盟(C9)。 学校肇始于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2024-10-11 04:01:49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南京大学专业排名)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南京大学专业排名)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 可以 招生对象及报名条件 各省(区、市)符合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报名条件,具有强烈的专业兴趣,综合素质优秀,基础学科拔尖,并有志于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毕业生均可申请报名。 申请报名考生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综合素质和学业成绩优秀的考生; 第二类: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且高中

2024-10-22 01:02:55
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
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

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 36所强基计划大学: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

2024-10-17 16:4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