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2 15:38:01 | 0533升学网
高考保送生需要的条件如下:
1、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在高中阶段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生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2、在高中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中的一、二、三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3、在高中阶段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或“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或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的一、二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0533升学网
4、在高中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竞赛的一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5、在高中阶段获得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或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中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6、符合公安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公安院校招收公安英烈子女保送生的暂行规定》的公安英烈子女。
7、符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6部(局)有关保送要求的退役运动员,即曾获得全国体育比赛前三名、亚洲体育比赛前六名、世界体育比赛前八名和获得球类集体项目运动健将、田径项目运动健将、武术项目武英级和其他项目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的退役运动员。
8、符合公安部、教育部相关规定的公安英烈子女。
0533升学网(https://www.0533.net)小编还为大家带来高考怎样才能保送?的相关内容。
各地略有差异,现以江苏为例保送生有4类:保送生需要什么条件高考保送生需要什么条件 保送生条件:1、在高中阶段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生的应届高中毕业生。2、高中阶段在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3、高中阶段在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4、高中阶段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或"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或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获得一、二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保送生需要什么条件高考保送生需要参加高考吗 保送本科是一种针对具有特殊才能或优异学业成绩的学生,无需参加考试或选拔直接进入本科大学的入学途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等师范院校可在本地区招收中等或中等师范学校保送的学生,数量不得超过当年招生计划的10%。外语学校则可以向相关外语院校及其他可招收保送生的高校外语专业保送一定数量的应届毕业生。 保送生需满足以下条件:高中阶段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生;
高考保送生需要什么条件 高考保送生需要条件如下: 1、在高中阶段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生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2、高中阶段在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注:从2011届高中生起,需要入国家集训队才能获得保送资格。 3、高中阶段在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竞赛等。 4、省级优秀学生、相关竞赛获奖学生、外国语中学推荐的优秀学生及公安英
保送生需要什么条件 首先,想要获得保送生名额,需要先报名,报名一般是采取中学推荐或是个人自荐的方式。自建的学生需要提供报名申请表,自荐信等材料。中学推荐则是需要提交 推荐信 和学生高中三年期中、期末考试的原始成绩单。 其次,以下学生可以有资格参加保送生报名: 1、高中阶段在全国中学生 奥林匹克竞赛 国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2、高中阶段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生。
保送生需要什么条件? 第一类省级优秀学生 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要求评选出的省级优秀学生,可获得高校保送生资格。 第二类奥赛获奖选手 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 、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 全国青少年
英语保送生需要什么条件 英语保送生需要条件如下: 《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的暂行规定》第四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作为保送生: 1、德智体美和在劳动教育中表现一贯优秀的高中应届毕业生。 应优先考虑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中政治思想表现突出、学习成绩优秀、社会工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保送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可根据上述原则制定适合本地情况的具体的标准)。 2、
清华保送生需要什么条件 1、应届高中毕业;2、志向远大,心态阳光,学业优良;3、高中阶段取得以下条件之一,具有教育部规定的保送生资格:(1)省级优秀学生;(2)在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学、生物学)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等。 扩展资料 保研(全称: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被保送者不经过笔试等初试一些程序,通过一个考评形式
北大保送需要什么条件? 保送资格条件 按照《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学〔2010〕10号)要求,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考生具备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保送资格。 1、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0〕28号)和《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办
2025-03-10 19:40:02
2024-08-20 03:27:00
2024-10-08 06:14:04
2025-02-23 13:08:49
2024-08-28 13:56:57
2024-11-06 06: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