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0533升学网小编整理了关于高考加分的作文 08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谁写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起来看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关于高考加分的作文 08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谁写的](/draw/thumb/103484/4e3863d548886cdaa2e13600abb78385.png)
关于高考加分的作文
致高三同学的一封信
即将走向战场的战士们:
高考就在眼前,为高考长跑了三年的你们,我想对你们说:要肯定自己,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要心中伴着信念,带着希望,迈向辉煌!
此时不搏何时搏,幸福在于拼搏,享受在于拼搏。拼什么?拼效率,有了效率才会有成功;拼心态,愉悦的心态激活大脑的思维;拼意志,顽强的毅力不畏惧任何失败;拼潜力,人们往往会被自己巨大的潜力惊得目瞪口呆。
有了顽强毅力就不畏惧任何失败。学习需要顽强的毅力,在学习中,努力永远是最可靠的一条。努力的成效,并非某一天就可以看到的,而是需要积累,积累,再积累,只有做好量变才能达到质变。量变的过程是很枯燥,很乏味,甚至可以说是种折磨,有了不怕这些失败的毅力,才能更好的战胜高考。
有了高效率才能更快的走向成功。学习,需要技巧。需要讲究策略,要善于从老师和其他同学的经验中总结学习方法,并且要结合自己学习的具体情况,只有你自己摸索出来的,才会是最适合你的,并且可以取得最大效果。
有了好的心态才有更灵活的思维。首先要学会开朗起来。开朗,会让你觉得世界的一切都会美好起来,会让你暂时的挫折变得渺小,变得不足以让你气馁。然后要学会放宽心,千万不要总是纠结于自己过去的某些小错误上,要记住,关键的是之后如何去做。
人们往往会被自己巨大的潜力惊得目瞪口呆。无论你现在处于什么位置,只要马上行动起来,就不会晚。就算高考就在明天,变数也是很大的,因为,有很多不定因素的存在。所以,谁都不能放弃,放弃的结果等于零,而努力,却可以创造出无限。
花季少年,初生牛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敢与天公试比高。年轻是我们的资本,成功是我们的追求,奋斗不止是我们的宣言,愈挫愈勇是我们的气魄。要相信,自己能行!只要自己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平凡的生活定会在我们的手中编织出绚丽缤纷的图案,有限的人生定会在我们的不懈追求中走向永恒。无论还有多少日子,只要心怀梦想,努力拼搏,定会让飞翔的梦在六月张开翅膀,让雄心与智慧在六月闪光。我们将带着从容的微笑,去赢得志在必得的辉煌。
0533升学网
08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谁写的
上海高考满分作文出自东北女孩
经过多日找寻,上海高考三年来首篇满分作文作者已经找到。昨晚,记者来到该考生的高中学校——上大附中,满分作文作者就是该校高三(3)班的黄莎。 由于高考后黄莎已回黑龙江省佳木斯的老家,记者采访了黄莎的高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卢松龄以及黄莎的数位同学好友。 考生父亲向学校报喜讯 6月18日,本报在头版率先刊登了这篇高考满分作文,并在 《升学周刊》博客 (blog.sina.com.cn/shsx)上寻找文章作者,随后被各大媒体转载。昨晚,记者在上大附中看到了黄莎的班主任、语文教师卢松龄。据他介绍,黄莎是学校最后一届全国班学生,来自黑龙江省。 高考结束后,黄莎就和来沪陪考的妈妈一起回老家了。 6月20日,远在黑龙江的黄莎及其家人通过网络看到这篇满分作文后,意外发现上海多年来难得出现的满分作文竟出自女儿之手。当天,黄莎的父亲先给班主任卢松龄打电话,告知这一喜讯: “这篇文章是女儿黄莎写的,全家人都很开心。” 和黄莎父亲通话结束后,卢老师又拨打了黄莎的手机,询问这篇文章是不是她写的,并向她表示祝贺。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卢老师将这一喜讯告诉了校领导。 据卢老师介绍,由于高考成绩还没公布,学校领导知道黄莎获得满分的喜讯后,采取严守秘密的办法,没有对外公布,只有部分学生知道这一喜讯。 学校希望保护好学生、老师,不让黄莎受到太多不必要的干扰,承受额外压力。 好友:第一眼就感觉是她写的 “我第一眼看到这篇满分作文,就感觉是她写的!”黄莎的同桌好友——高三 (3)班团支书李梦珠笑着说,每次语文考试,黄莎的作文都要被当作范文,在全班同学中传阅。 “卢老师常说,黄莎是我们班作文写得最好的人。她的写作水平也是一般人难以赶超的,在语言和对文字的驾驭上,她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积累,这与她博览群书密不可分。” 不仅如此,初中时,黄莎就曾在佳木斯市拿过多项作文比赛奖项,甚至是全国大奖。 作文是典型的“黄莎式”结尾 “上海市唯一一篇高考满分作文是我们班黄莎同学写的!”几天前,上大附中高三学生肖燕收到班主任卢老师的短信后,吃了一惊。 随后,肖燕上网搜索这篇满分作文, “越看越像她的文笔和风格。”肖燕说,尤其是作文中的最后一句话——“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这是典型的 ‘黄莎式’结尾,令人回味,发人深思。” 由于黄莎的习作经常在班级同学中传阅,不少同学至今感慨,黄莎的作文水平是难以超越的,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作文就是黄莎写的 《江南》,虽然她是北方人,可文字里自然而然流露出的那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情,仿佛一幅风景画。观察之细腻,感悟之深刻,文笔之流畅,底蕴之丰厚,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都自叹弗如!” 众多贺喜使她想“躲起来” 上海罕见的满分作文作者是上大附中高三 (3)班的黄莎,这一消息迅速在上大附中校园传开。“黄莎平时在学校人际关系非常好,也非常喜欢参加学校各种社团活动,高中阶段曾经担任学校广播部部长。由于她性格比较活跃,现在的高一、高二年级也有很多同学认识她。”卢老师介绍,这个消息在同学中传开后,全校学生都感到非常自豪,除了高三年级的学生打电话给她,高一高二年级也有很多相识的同学给她打电话贺喜。 “她现在基本不接手机了。”黄莎告诉卢老师,每天面对这么多同学的祝贺,她觉得非常开心,但内心又不觉多了一份压力,毕竟高考成绩还没有揭晓,最终结果还没有公布。现在,她不想受到太多的打扰,只想安静地休息。现在,只要听到手机响,她都觉得有点紧张,甚至想找一个地方躲起来。 【众人眼中的黄莎】 班主任:她为人正气成绩稳定 尽管黄莎是上大附中理科物理班的学生,三年前,黄莎考进上大附中后,就显现出她的学习兴趣:平时喜欢阅读,涉猎范围非常广泛。因为喜欢文学、喜欢阅读,课间,黄莎喜欢与语文老师交流。 “和黄莎交流时,她留给人的印象是:人很正气,很有气质。”卢老师说,她语文功底非常厚实。由于黄莎是全国班学生,从高一到高三一直住校,学习成绩也比较稳定,如果考试发挥正常,她的水平可以排在全校理科班的前茅。从高一开始,黄莎就喜欢参加各种作文竞赛,尽管没有获得什么奖项,但这并没有打击她喜欢文学、喜欢写作的兴趣和激情。 同学:她人缘好、爱讲冷笑话 认识黄莎的人,都爱与她开玩笑,戏称她“傻子”。记者采访了几位同学,他们对黄莎有个一致的评价——除了爱笑,还有一个“标志性表情”,就是爱一个人发呆,总感觉她在想些什么。“或许她还沉浸在那些文字中,思考文字背后的故事。”小李说。 好友们都说,黄莎在班级里担任学习委员,人缘非常好,所有同学都很喜欢她。因为,她有一个“法宝”,别人不开心时,她总能说出各种古灵精怪的“冷笑话”逗乐同学。“她只要一说笑话,准能把你逗乐,这已是大家公认的了!” 小李回忆说,每次与黄莎聊天,她嘴里总能蹦出一些带有“冷幽默”的话。最经典的一次是,小李向黄莎诉苦,异常愤怒地讲了半天,可黄莎一点反应都没有,“你怎么听了半天都不吱一声啊?”“吱……”趴在桌上的黄莎终于乖乖抬起头,看了小李一眼,发出这么一声。一见好友可爱的表情,小李的怒气全消了。 【作文满分秘笈】 爱看书 “说她是书虫或书迷,一点都不为过,她还曾因为看书而没写完作业。”说到好友为何能写出满分作文,小李说,黄莎爱读书,读杂书。黄莎的藏书是“班级之最”,不仅寝室里的两层书架上放满了书,连衣橱里都塞满了书,除了学习,黄莎的业余时间几乎都花在读书上。 小李说,黄莎的藏书中以文学书居多,她爱看张爱玲的小说、看有关演讲与辩论方面的书,爱看电视上的访谈类节目,每期《读者》必买,最爱其
中文字优美的散文。“碰上什么好书,她都要推荐给我看,曾特别推荐过一本张爱玲的《心经》。” 爱记录 看到令人感动的文字,黄莎有着一种特殊的敏感,细心的她总要拿笔记下。作为学校广播部部长,眉清目秀的黄莎有一副磁性嗓音,而这些平时积累下的文字都成为她播音时的最好素材,反复阅读、默默感悟、陶醉其中。“我们不少同学都是黄莎的忠实粉丝,每次她播音,我们都会守候着,期待她带给我们优美精彩的文章。”小李说,黄莎的声音可不属于一般的甜美型,而是有一种特别的磁性,她饱含感情的朗读,容易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共鸣,正因为此,黄莎曾多次获得学校朗诵比赛大奖。 关注社会 上大附中位于宝山,城乡结合处,外来民工人员及其子女很多。平时,黄莎很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长期积累促使她写出高考满分作文。 【黄莎的志向】 不喜欢当作家,想做警察 “她很恋家,或许想离家近点吧。”据黄莎的同学透露,高考填报志愿时,黄莎报考的是哈工大和北京几所高校。尽管黄莎的文科学习也比较好,高中分班时,她选择了理科物理班。 课间和好友聊天时,黄莎曾经透露过:她不喜欢当作家,喜欢做一名警察。 【网友评论选摘】 先吸引我的是 “满分作文”这几个字,再一看这篇文章写得真的非常不错!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质朴的语言写出了所有人的共鸣。共鸣,我想这在高考作文里很重要吧,能够引起共鸣的作文也必定会得很高的分。作者所写出的真实情感,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篇文章。 ——新浪网友 做学生难!做高三学生更难!作为一个生于长于大都市的学生来说,能有这样的情怀,你不感动吗? 一个整天忙于高考备考的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有如此观察了解,并在有限而又有些压力的情况下,把它表达出来,难道你还不佩服吗?试想,我们要是在十七八岁参加高考,也写这样的作文,能想出这样的立意,能有这样的行文吗?向你敬礼! ——真美世界 高中生能写出这样的作文,让作为大学生的我感到震撼!我们都不曾如此细腻地观察生活。不论是应试的老套还是八股文的繁杂,都值得我们称赞。 对这篇作文持批判态度的人们,请问你或者你的孩子为什么高考作文不得满分呢? ——瑶吖瑶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作为一名90后的高中生,将目光投及农民工子女,在表达悲悯的同时不缺尊重,在揭露问题的同时又看到希望,立意敏锐直接却又能将主题表达得妥帖中肯而不流于偏激,尤其可喜。在时间十分有限的高考考场上,能紧扣主题,写出这样语句流畅、结构合理、立意鲜明的文章,很难得。 我更为这篇文章所流露出的社会责任感、忧患意识、爱心、善良和正直而感动!尤其这些感情来自于一个90后的高中生,这让我不得不为现今的青少年叫好。 ——盈盈脉脉 文章真实地说明作者对农民工的生活环境有很深刻体会,在短时间写出这样文章实属不易,用语简练,且有深度,将当下“三农”问题很好地展现出来,带给我们更多思考,如何推动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如何从体制上保障农民权益,这都是新时期政府执政的关键!顶! ——wangdong12315 记者 李征 寻找满分作文作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上海升学》博客(blog.sina.com.cn/shsx)上刊登“寻人启事”之后,迟迟没有等到报料电话。 作者究竟是怎样的学生?是上海人吗?他或她为什么能写出这样感同身受的文章?作者是不是参加过对外来农民工的社会调查……几天来,每天都有多位读者拨通本报教育热线,询问跟踪进程,提出上述疑问。 一名读者甚至说,她认定作者是个女孩,而且老家在外地农村!这一切疑问和猜测终于在昨天揭晓。 曙光出现在博客的一条留言中,一名网友留下了一句话:“作者就是我们学校的黄莎!” 黄莎是谁?记者尝试搜索“上海 高中 黄莎”这几个关键词,一个含有 “2008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符合加分政策的考生名单公示”的网页跳入记者眼帘,“上大附中 黄莎”赫然在列。是她吗?下面的工作就很简单了,上大附中老师随后也向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 然而接下来的采访并不顺利,黄莎是全国生,在高考后就回到了黑龙江老家,虽然记者多方查找之后得到了她的联系方式,但她的电话始终处于无人接听状态。黄莎的好友说,几天来自己也一直联系不上黄莎,估计是这几天恭喜的电话太多,黄莎感受到精神压力,拒听所有来电。 本版刊发的这篇文章就是通过她的同学旁敲侧击采访来的。“揭秘”满分作文作者,并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而是为了告诉读者:写这篇关注身边弱势群体作文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一名非常普通的 “90后”中学生,打动我们的不是她的优美词句,而是她的特殊视角和同情心。 【相关链接】 农民工子女话题为何进作文 记者 杨玉红 近年来,从中央到上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到平等的义务教育。作为2008年市政府实事项目,上海将于年内完成60所农民工子女小学办学设施的改造,并将其纳入民办教育管理。这批农民工子女学校转为民办小学后,在其中就读的农民工同住子女,将免交学杂费、课本和作业本费,并由政府向其实施基本成本补贴。 2008年,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就读的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比例将提高到60%,到2010年,适龄农民工同住子女将全部进入全日制公办初中就读。公办学校招收的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同住子女,同样注册学籍,享受拨付公用经费,不交借读费、免除学杂费,在评优奖励、担任学生干部、参加团队组织等方面与本市学生待遇相同。 作者黄莎选择农民工子弟话题作为高考写作题材,既是她本人对生活的一种感悟,更是小作者平时关心时政和国家大事的体现,否则字里行间难以流露出如此真情。 作为 《“80后”学生自编民工教育手册》一书的编写者—上海财大附属中学高三毕业生沈轶雯介绍,虽然此次高考作文自己写的是地震,但得知这篇有关农民工子女题材的作文获得满分,她打心眼里为作者感到高兴。她感慨地说道:“尽管我们的力量微不足道,但还是希望唤起社会对这样一个弱势群体的关注,努力营造一种和谐、平等、尊重的社会氛围,为农民工及其子女提供切实的帮助。” 看过满文作文后,上海财大附属中学学生乐苑也颇有感触,她曾对农民工子女进行过专门调查,农民工在子女教育方面的问题尤其引起这群高中生的关注,虽然条件艰苦,可孩子渴望学习的精神感染了这群上海学生。
![关于高考加分的作文 08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谁写的](/draw/image/103484/d460f2f6dad71d96a4abe14239d4a160.png)
我爱我的蒙古族母语作文一千字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正在自习室准备考研。一边咬着饼干,一遍利用吃饭的时间看豆瓣。逛了几个人的主页,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还是回到了宿舍,打开电脑,想把心中的思绪吐露出来。
我是蒙古族,蒙古之于我,不仅仅只是一个名称,一个符号,它是真正流淌在我血液里面的激情和感受。但是,我不会听说蒙语,不会书写蒙文,蒙古之于我,又好像只是空中楼阁,虽然我知道它在那,可是我没法证明,也没法触摸。
在上大学之前,我生活在内蒙古,小学,初中,高中,都上的是汉族学校,同学大部分是汉族人,少有的几个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同学,也都不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甚至----只要是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同学都知道的----他们中的一部分都只是为了高考加分后改的民族。那时候,同学之前从来不会考虑民族差别,在心中大家都只是自己这个个体而已,虽然有时候有些习惯会有不同,但是其他民族的同学由于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对于蒙古族的一些习惯还是有所了解的,唯一的一次是在历史课上,老师讲元朝的时候,班级里几位蒙古族同学异常的兴奋和认真。
后来,离开家读预科,上大学,那时候才真正体会到自己民族的不同。特别是读预科的那一年,新认识的同学朋友,总会多问一句,你是什么民族的?一开始,我会很骄傲的回答,我是蒙古族的!在遇到也是蒙古族的同学的时候,总会很开心的说,我也是诶!后来,慢慢的,同学之间开始有了差别,蒙古族的同学分成两个不同的类别,一个是蒙古族学校的同学,另一个是汉族学校的蒙古族同学。蒙古族学校的同学--或者至少是会说蒙语的同学--见面的时候,会用蒙语打招呼,聚会的时候,也全部都是蒙语,开始的时候我还会特别积极的参加,但是后来,认识的同学也不愿意为我
翻译了,听不懂的我只好不再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还好,和我熟识的几个同学办了
蒙古语学习班,每周六的上午上课,一周学习语言,一周学习历史。我每次都会很积极的参加,渐渐的,会说几个简单的单词,几个简单的句子,也会写自己的名字,认得很少很少的蒙文。那时候总会盼着周六的到来,因为看着自己慢慢的会说,会写,总会很兴奋和自豪。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预科也只有一年而已,离开预科进入大学,一切又恢复了从前,周围很少会见到少数民族的同学,更不用说同一个民族的了。见到同一个民族的同学的时候,开始我还会兴奋的说我也是,就好像预科时候一样,但是后来,慢慢的,那些会说蒙语的同学也不太愿意搭理我了,可能在他们心中,我和那些为了加分而改民族的同学一样吧。
可是,我多想告诉他们,我不是的,我从一生下来开始,民族这一栏就只有蒙古族三个字,我的外公我的妈妈是蒙古族的,我的外公会讲蒙语,我的外婆也听得懂蒙语,因为外公在文革时期受到打击,他的孩子们--我的大姨,妈妈和舅舅--结婚的对象都是汉族人,外公也从未教孩子们和孙子们说蒙语。我多想告诉他们,我心中流淌的蒙古情感,我血液流淌的蒙古灵魂。我多想告诉他们,我真的很想学蒙文说蒙语。我多想告诉他们,在长安街看到内蒙古大厦的时候,我心中的激动,当看到蒙文的时候,我总会在其中寻找自己认得的字和词。当穿上蒙古袍的时候,我内心的平静。在为其他民族的同学讲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时候,我灵魂的自豪。
可是,他们没有人愿意听我说这些,我也只能把这些深深的埋在心里,可是,我知道,我是成吉思汗的子孙,我是蒙古人。
以上就是关于高考加分的作文 08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谁写的全部内容,更多相关信息,敬请关注0533升学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